English

太行山上的“博士村长”

1998-06-29 来源:光明日报 江书平 支瑞尊 王淑英 我有话说

河北省顺平县苏家疃村1700口村民亲切地称民盟成员、河北农大园艺系副教授孙建设为“博士村长”。

1987年春,孙建设正带领学生在顺平县实习,两位风尘仆仆的庄稼人找来,说什么也要请他们去村里看看苹果树。这两位是苏家疃村的支部书记和村会计。原来,他们村栽了400亩苹果苗,但根本不知如何管理,听说从河北农大来了个专家,便迅速赶来了。

随后,村领导专程到河北农大找孙建设:“孙老师,俺们请你去当科技村长,待遇跟俺一样,有职有权,一天一块钱。”孙建设拿出半个月的工资在家招待了两位远道而来的村干部。饭桌上,孙建设提出三个条件:“第一,你们村干部必须要带头学好技术;第二,我讲技术只讲两遍,如果不照做后果自负;第三,我当科技村长不是为钱,今后不许再提报酬的事!”就这样,他兼任了苏家疃村的科技村长。以后,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,村民们便开始叫他为“博士村长”。

上任伊始,孙建设把400亩果园进行了重新规划,明确了责任制。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,对科技力量认识程度差的情况,孙建设由浅入深地向农民传授果树栽培和管理知识。为了召集更多的群众听课,村里不惜花钱演电影,利用开演前后和中间换片子的空档,由孙建设见缝插针地讲课。他不仅手把手地教、面对面地讲,还把果树管理的要求和方法,按日期分阶段印成材料,发到各家各户,使家家有“明白纸”,户户有明白人。

奇迹出现了。1992年苹果树开始挂果,村支书家24棵树一下卖果9800元,全村一年共产果2万多公斤,收入10多万元。农民打心眼里信服了,学用技术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,“博士村长”的地位也水涨船高。群众发现常与孙建设打交道的户,果树长得好,结果多,纷纷向村委会提议:“今后孙老师来村讲课,不能只在干部家吃饭,要各家各户轮流,不然我们大伙都去跟着吃。”农民们把孙建设当“财神”,东家接、西家拉、半道“抢”。经过孙建设的精心指导和培养,苏家疃村成长出一批果树“土专家”。1993年全村果品总产15万公斤,1994年达到25万公斤,1995年突破50万公斤。全村果品收入实现200万元,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800元。“博士村长”真正成了苏家疃的“活财神”。

除了教农民学技术外,他还为村子发展谋划出一条面向市场、搞多种经营、致富奔小康的途径。在他动员下,该村果园面积迅速发展到1000亩。为了能卖出个好价钱,“博士村长”提议在村边建起了果品市场,并采用他研制的苹果套袋技术,生产出个大、色鲜、味美的优质果品,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用户,赢得了专家一致赞誉。

林果发展起来了,农民富了,但村里集体经济却非常薄弱。怎么才能使集体也富起来?“博士村长”从果树发展的需要出发,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,办一个苹果套袋厂。1994年,村里贷款、集资,凑了60万元钱,购置设备。孙建设连家也不回,一心扑到苹果套袋厂的筹建上。机器买来了,但生产不出合格产品,孙建设急得嗓子化脓。他跑山东、去北京、查资料、请师傅,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,“旭日果实袋厂”终于建成了,第二年便生产出400万个套袋,不仅增加了收入,而且保证了全村的果品质量。

在“博士村长”的谋划下,苏家疃地变、村变、人也变。村里修通了柏油路,架起了电话专线……一步步径直奔向小康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